聚焦两会丨关于【绿色建筑】,代表委员有话说
屋顶绿化,墙面植被,自动控温,节能材料……近年来,我国推动绿色建筑实现跨越式发展,法规标准不断完善,标识认定管理逐步规范,建设规模增长迅速。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绿色建筑再度引发代表委员们的广泛关注,他们就绿色建筑体系化建设、农村绿色建筑发展、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筑材料应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众多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
加速推进绿色建筑材料应用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材料发展取得持续突破,创新转化出节能、创能材料产品,但由于建筑设计施工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加上应用场景引导不足,导致绿色材料与绿色建筑的产业结合程度仍然不高。对此,建议加速推进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体系建设,完善绿色材料设计标准和规范体系,加快绿色材料的应用推广,不断提升建筑的寿命、质量及绿色化水平,让绿色材料性能转化为绿色建筑功能。同时,针对绿色建筑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建议围绕质量、安全、绿色等关键指标,建立新的绿色建筑施工安装体系,打造从标准、规范到检测的一体化绿色高质量建筑,统筹城市和农村一体化标准,将城市绿色建筑标准体系覆盖到农村自建房建设,不断提升乡村建筑绿色化、高质化建设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周云杰:
加快建筑节能改造,推动高水平绿色建筑发展
我国既有建筑面积总量约为660亿平方米,有近400亿平方米具有改造和提升的价值,存量建筑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大量机电设备节能水平低,既有建筑运行能耗居高不下;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渗透率低,缺少中国化系统方案;建筑碳排放核算方法和碳限额标准体系不完善,制约全生命周期的闭环发展。对此,建议编制绿色建筑推荐产品目录,并给予高性能、可再生能源建筑节能产品购置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同时,推进绿色建筑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建筑节能减碳,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鼓励龙头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另外,建议加快构建碳核算体系。建立规范、统一的建筑碳减排核算机制,推进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制定。
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
建议制定乡村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城镇绿色建筑各方面规划和实施计划较为完善,乡村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方面相对薄弱一些。“十四五”是乡村振兴、传统农房更新换代为现代建筑的关键时期,也是绿色建筑在农村普及的窗口期。对于城乡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问题,建议制定乡村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助力城乡协同发展。同时,建议充分考虑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发展潜力,加快部署进程,使其为城乡建筑提供更多的绿色一次能源。最后,建议在推广使用地源热泵方面开展专项工作,为绿色建筑清洁采暖打开突破口。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周荃:
加大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建筑发展的力度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建筑的工作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实际中仍存在前置认定难、金融产品不多等诸多问题。建议完善绿色建筑预评价体系,支持绿色建筑前置信贷认定,同时银行应将获得绿色建筑标识作为信贷合同的履行承诺;推动相关部门合作,共同研发多品类,多场景的支持绿色低碳建筑的绿色金融产品;支持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碳建筑等项目;完善绿色金融所需的绿色建筑项目信息披露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标准、服务和资金互认共认、与港澳联动;探索碳交易、碳账户、碳信用等在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中的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毕马威中国顾问李慧琼:
推行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制度,助力“双碳”战略
引入绿色建筑保险机制,以市场化手段保证绿色建筑实现预期的星级标准,可以有效破解从绿色设计向绿色运行转化的难题。欧美国家围绕服务绿色建筑,探索研发了丰富的保险产品体系,在助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发挥了作用。因此,建议全面引入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制度,通过政府部门引导和市场运作联动,实现预防、监控和补偿相结合的闭环管理模式,为企业提供绿色改造和货币赔偿双支撑,助力双碳战略。同时,建议对购买绿色建筑性能保险的企业,按照保费一定比例进行财政补贴。一方面为绿色建筑的性能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保险机构可以聘请协力厂商风险控制机构,监控和规范绿色建筑的整个建设过程,助力绿色建筑达到其预定的星级目标。
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也是我国实现2030年碳减排目标的关键领域,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设优美人居环境,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及幸福感,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战略意义。
2023
绿色建筑发展势头良好
全国两会开幕前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出通知,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局部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发展绿色建筑,关系着“双碳”目标的实现,关系着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主要体现在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进一步提高,超低能耗建筑建设规模持续增长,近零能耗建筑实现零的突破;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持续推进,重点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绿色建材评价认证和推广应用稳步推进,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应用试点持续深化等多个方面。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城镇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当年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84%,累计建成绿色建筑85.91亿平方米,获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累计达2.5万个。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河北、山东、广西、福建等10多个省份已要求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北京、上海等地还要求政府投资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执行二星级以上标准。江苏、浙江等15个省份印发《绿色建筑条例》等法规文件,为推动绿色建筑提供法律保障。
2022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 《“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建设发展方式。
具体而言,到2025年,我国要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全国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0.5亿千瓦以上,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比例超过55%。
2023
让绿色建筑在农村普及
近年来,我国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公共建筑和城镇建筑,却忽略了广大的农村自建房领域。
事实上,在农村地区,大部分自建房仍旧以现浇混凝土为主要施工方式、砖混+钢筋为主要结构,不仅房屋本身在工程质量、安全性能、卫生条件等方面存在缺陷,在绿色低碳要求上难以与时俱进,由此产生的建筑垃圾和环境问题,更是给农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带来很大的压力,也与实现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等目标背道而驰。
基于此,钟宝申认为,“十四五”时期,是传统农房更新换代为现代建筑的关键时期,也是绿色建筑在农村普及的窗口期。
他建议,加快制定乡村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助力城乡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发展潜力,加快部署进程,使其为城乡建筑提供更多的绿色一次能源;在推广使用地源热泵方面开展专项工作,为绿色建筑清洁采暖打开突破口。
诚然,在农村地区推广普及绿色建筑是一件好事。但是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近年来,也有不少专家指出,在农村地区推广绿色建筑还面临许多障碍。例如缺乏有效的“本土化”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绿色建筑相关产业总体发展不充分、地区发展不平衡;绿色建筑的成本较高;绿色建筑的理念观念尚未普及;绿色建筑的人才匮乏等等,与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推广绿色建筑,不如做好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十四五”时期,相关障碍能否得到清除,绿色建筑能否在广大农村地区得到普及,我们拭目以待。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出台政策、推动工作时,也应审慎向前。
2023
给绿色建筑“上保险”
据了解,绿色建筑和绝大多数建筑一样,在建设之初都有不同程度的信贷需求,而绿色建筑星级评定却在项目交付运营之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可能出现获绿色信贷支持的建筑项目建成后,未能取得绿色建筑星级评定的情况。
那么如何才能确保银行投放的信贷资金“一绿到底”,促使建筑项目最终能获得绿色建筑星级评定呢?
李慧琼所说的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制度,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在项目建造过程中,由银行提供绿色项目贷款,支持项目建设;保险公司提供绿色性能风险保障,进行过程监督、风险预警等服务。项目完工后,若未能达标,保险公司将承担对建筑物进行绿色性能整改或货币赔偿的责任。这就相当于为项目的绿色性能上了一道“安全锁”,全流程监督项目从“绿色设计”变为“绿色建筑”。
目前,国内已经有了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制度的成功实践案例。例如2022年6月,兴业银行成都分行联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成都分公司积极展开绿色建筑保险的相关产品研究,结合项目设计、建造特点,为成都市“天府国际动漫城”项目量身打造了四川省首单附带“绿色建筑性能责任险”的绿色贷款。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成都分公司将全过程监督“天府国际动漫城”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星级评定,确保这笔总额为1.4亿元的“绿色贷款”一“绿”到底。
事实上,类似“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建筑”的创新融合实践,对建筑项目达成绿色预期价值,为建筑领域实现“双碳”目标都大有裨益。
尽管面临许多问题,但我们仍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绿色建筑将成为行业主流,也将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靓丽底色。